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黄梅調。梁山伯與祝英台(訪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是一個口頭傳承的傳說故事,故事敘述梁山伯與祝英台悲劇性的愛情故事。

故事大岡



古代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又名[祝九妹],女扮男裝到杭州遊學,途中遇到會稽來的同學梁山伯,兩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又名[梁三伯]還是不知祝英台是女兒身。

後來祝英台中斷學業返回家鄉。梁山伯到上虞拜訪祝英台時,纔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紅妝,欲向祝家提親,此時祝英台已許配給馬文才。

之後梁山伯在鄞當縣令時,因過度鬱悶而去世了。祝英台出嫁時,經過梁山伯的墳墓,突然狂風大起,阻礙迎親隊伍的前進,祝英台下花轎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墳墓塌陷裂開,祝英台跳入墳中,其後墳中出現一對彩蝶,雙雙飛去。

**

訪英台(凌波)



梁山伯一心要把英台訪啊 英台訪啊
離了書房下山崗 下山崗 下山崗
訪英台上祝家莊 眼前全見舊時樣
回憶往事喜又狂 竟不知她是女紅妝

出了城 過了關 她說我為妻子把山下
她說那比目魚兒 兄弟一般樣
下了山 到池塘 她說鴛鴦兩個兩成雙
她心中早想配鸞凰

鳳凰山 鳳凰山 家有牡丹等我攀
河中鵝呀 河中鵝 我山伯真是個呆頭鵝

織女會牛郎 廟裡鳳求凰
塘中分男女呀 黃狗咬紅妝
一椿椿 一件件 椿椿件件猜不透
唉 我是個大笨牛 大笨牛

**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也是安徽的主要戲曲劇種,為安慶一帶的地方戲,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等地以及台灣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源於湖北省的黃梅縣,形成於安徽的安慶地區。時間約在清代中葉以後。是在歌舞小戲、民間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傳統的黃梅戲有兩類劇目,一類是歌舞小戲,腳色為一丑、一旦,劇目短小精悍,風趣滑稽。如《打豬草》、《夫妻觀燈》。一類為來自說唱的正本大戲,情節複雜,腳色眾多,如《梁山伯祝英台》等。

黃梅戲長期活動在農村,戲班多為半職業性質,人員很少,為「三打七唱」形式(三人操打鑼鼓,七人演唱)。直至1926年前後才進入城市演出,入城後的黃梅戲借鑒了京劇和其他劇種的表演技巧,藝術水平得以提高。

黃梅戲的重大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1953年成立了安徽省黃梅戲劇團,一大批知識分子充實了創作隊伍。在老藝人的合作下,他們對黃梅戲的傳統劇目和音樂進行了整理及改編。隨著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等一批優秀劇目被拍成電影,黃梅戲一躍而成為聞名全國的戲曲劇種,影響遍及香港、台灣和東南亞各國。

黃梅戲的表演樸實無華,唱腔委婉,語言通俗,便於學唱,因此它流傳的地域廣,觀眾多,是最受人們喜愛的地方劇種之一。

2006年黃梅戲入選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黃梅調。梁山伯與祝英台[訪英台]張國榮

**

人生百味@戲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