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越南[安南]戲曲



越南戲曲的產生發展較為複雜,根據學者以現狀推測,越南戲曲是以中國元雜劇為基礎,吸收了一些越南流行的歌曲後形成的,是傳統的古代戲,兼用韻文和散文,分折演出。唱詞和說白全用越漢音。唱腔纏綿悱惻,舞蹈性較強,所演多為忠臣孝子等故事。



根據越南黎朝歷史學家吳士連的《大越史記全書》記載,㗰劇在13世紀由中國元朝隨軍藝人李元吉傳入越南,並在宮中教授宮人扮演,即名之為㗰劇。以其內容多宣揚忠孝節義,逐漸取代了嘲劇在宮廷中的地位,形成在宮廷及整個上層社會中的獨佔局面。武王阮福括在富春專為演出㗰劇建造一座[同樂軒]。明命時,阮朝的中央機構中還設有越常署,專門管理㗰劇的編導和演出等事宜。嗣德時除把管理機構改為清平署由禮部直接管轄外,還把全國最優秀的三百名伶人招入宮中演戲作樂。



**

㗰劇 Hát tuồng/咭㗰

㗰劇是越南傳統的民族戲劇形式,也是最為古老的劇種之一,深受中國戲曲影響。一般認為㗰劇形成於13世紀,其時元朝與越南之間曠日持久的戰爭中,越南軍隊俘獲了中國優人李元吉,命其在越「作古傳戲」,產生巨大影響,越南「有傳戲始此」。演出的戲劇須為歷史題材,一般取自越南或中國傳奇,如《演武亭》、《陶飛鳳》等。相對於[嘲劇]生活化的裝扮,㗰劇的裝扮和服裝都濃墨重彩,具有程式化特點。

**

嘲劇 Hát chèo/咭嘲

嘲劇是越南傳統的民族戲曲形式,通常是帶有歌舞的戲劇形式,且帶有嘲諷、調笑和戲謔的意味。嘲劇始於12世紀的越南李朝,主要源自越南北部農村一種自發的民間藝術形式,通常在村外的露天廣場進行表演,而後逐漸專業化和室內化。戲劇形式多有中國宋代雜劇的遺風,服飾為越南生活中所穿的服飾(越服)。由於程式簡單,沒有受到宮廷重視,甚至一度下令禁止在宮中演出。15世紀以後,嘲劇的地位逐漸為㗰劇所替代。

**

改良劇 Cải lương/改良

改良劇是越南一種現代民間戲劇形式,融合了越南南部民歌、樂調,以及傳統㗰劇的一些特點。改良劇誕生於20世紀早期的越南南部,1930年代,在法國殖民地區的中產階層中取得繁榮,現代以來成為國家戲劇的重要形式之一。與其他劇種不同,改良劇持續在民眾中受到歡迎,直至1980年代達到高潮。改良劇題材廣泛,包羅萬象,至今仍有不少新劇目誕生,且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推廣。

**

越南水上木偶戲 Múa rối nước/𦨂𦇒渃

木偶戲是一種越南傳統的文藝表演,約有一千年歷史,表演方式是在水池上搭起舞台,由隱藏在後台的演員用長線或竹竿操縱木偶,使之演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及戲份。如今,水上木偶戲受到越南社會上的重視,並在國際文化交流上作為越南文化表演發揮重要作用。

**



**

人生百味@戲曲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上海[越劇十姐妹]


[越劇十姐妹]是對上世紀40年代上海十位著名越劇演員的合稱,包括:
前排:徐天紅、傅全香、袁雪芬、竺水招、範瑞娟、吳小樓
後排:張桂鳳、筱丹桂、徐玉蘭、尹桂芳

**

1947年8月19日,著名越劇演員尹桂芳、袁雪芬、範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筱丹桂、竺水招、徐天紅、張桂鳳和吳小樓,在舊上海的黄金大戲院擧行聯合大義演《山河戀》,十大名角同台獻藝,盛況空前。從此,[越劇十姐妹]的稱呼不脛而走,紅遍了整個上海灘,並漸漸成爲了我國越劇表演藝術最高成就的象征。[越劇十姐妹]對越劇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越劇十姐妹]不僅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戲,而且在唱腔和表演上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她們在四、五十年的舞台實踐中,對革新、發展越劇,豐富祖國戲曲藝術做出了貢獻。

**

袁雪芬[1922-2011]

是越劇觀眾所熟悉的一位優秀演員,也是越劇改革的奠基人之一。她扮相俊秀,表演大方、樸實、細膩,善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的唱腔從容自如,婉轉圓潤,韻味很濃。她演過一百多出戲,成功地塑造了許多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特點的婦女形象。例如祝英台、崔鶯鶯、祥林嫂、花木蘭、梁紅玉、秋瑾等。

**

尹桂芳[1919-2000]

著名越劇小生演員,嗓音寬厚,音色潤美,唱腔灑脱深沉,自成獨特的藝術流派。戲劇評論家們說:[無論演風流瀟灑的賈寶玉,聰慧善良的梁玉書,還是丹心傲骨的三閭大夫屈原,她都能探索角色的内心,掌握人物特有的氣質和風度,塑造成一個個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藝術形象。]從她正式登台至今,演過上百個劇目。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她的成名戲。她塑造的梁山伯的形象,穩重多情,既含蓄又奔放。她演的[回十八],更是别具一格,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盤妻索妻》也是她的看家戲。此外,如《紅樓夢》、《屈原》、《西廂記》、《拜月亭》、《何文秀》等等,也都是她的拿手好戲。她的戲路很廣,能演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更值得一提的是她的戲德很好,這一點受到文藝界和觀眾的稱讚。

**

徐玉蘭[1921]
  
在越劇舞台上,氣度英俊瀟灑,感情熾熱奔放,是著名演員徐玉蘭的藝術特征;而戲路廣闊,嗓音洪亮,則更是她的特長。 解放後,徐玉蘭演出了不少很有流派特色的劇目,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林沖》中的林沖,《信陵公子》中的無忌,《關漢卿》中的關漢卿,《西廂記》里的張珙,《春香傳》里的李夢龍,《追魚》里的張珍,《紅樓夢》里的賈寶玉,《西園記》里的張繼華和《北地王》里的劉諶等。徐玉蘭在舞台上把這些人物演得栩栩如生,受到觀眾的讚颺。

**

竺水招[1921-1968]

在[越劇十姐妹]里,擅長生、旦兩行的是竺水招。竺水招是浙江嵊縣人,於1935年開始舞台生活。她最初與尹桂芳、傅全香合作時,以花旦角色著稱,1947年改演生角,曾與戚雅仙同台演出。她扮相漂亮,端莊。她在唱腔和表演上的特點是樸實無華,親切感人。她的代表劇目有《柳毅傳書》、《南冠草》等。郭沫若同志對她在《南冠草》里扮演的夏浣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

範瑞娟[1924-]

在[越劇十姐妹]里有三位是小生演員。除了尹桂芳、徐玉蘭外,還有以飾演忠厚老誠、淳樸文雅的儒生見長的範瑞娟。範瑞娟自小學戲,功底紮實。平日爲人淳厚樸素,勤奮好學。她既能扮演情感豐富的梁山伯、許仙等儒生,也善於扮演憨厚老實的賀老六一類的農民形象,還能塑造如韓世忠這樣具有將帥風度的英雄人物。她的嗓音寬厚嘹亮,咬字清晰,韻味濃厚。她的唱腔和表演在越劇小生行當里自成一派。

**

傅全香[1923-]

有人稱[越劇十姐妹]中的傅全香爲越劇界的[程硯秋]。這是爲什麼呢?有人問過傅全香。她說:[别人是這樣說的,我實在是不敢當。程硯秋老師是表演藝術大師。我同他相比,那真是池塘比大海了。不過,我對他的表演藝術,的確是佩服的。他是我最喜歡、最欽佩的表演藝術家。]傅全香的私塾老師很多。除上面提到的程硯秋以外,還有彈詞老藝人徐雲志,京劇名旦荀慧生,川劇界的周慕蓮,昆劇界的朱傳名等。但其中以程硯秋的演唱藝術對她影響爲最大。由於她學習並吸收了京劇[程派]的唱法,做到真假聲結合,嗓子到現在仍然很好。她的唱腔俏麗圓美,曲調婉轉。她在表演上以激情充沛、細膩傳神見長。她所創造的祝英台、敫桂英、杜十娘、劉蘭芝等藝術形象均十分動人。

**

筱丹桂[1920-1947]

在[越劇十姐妹]當中還有一位著名旦角演員筱丹桂。她不僅功底深厚,扮相俊俏,而且很會演戲。她的表演嫵媚嫻靜,落落大方。由於她既吸收了施銀花唱法上的特點,又有自己的創造,演唱時吐字清晰,善於以柔帶剛,所以她的唱腔輕松活潑,優美流暢,在越劇界獨樹一幟。四十年代,筱丹桂在上海演出,曾經紅極一時。可是,這樣一位優秀的越劇演員,在解放前竟被戲霸張春帆迫害致死,年僅二十七歲。

**

徐天紅[1925-2010]

在[越劇十姐妹]中還有三位是老生演員,即徐天紅,張桂鳳、吳小樓。在越劇觀眾中,提起徐天紅,沒有人不知道。她是浙江餘姚人,十四歲時進科班學戲。十六歲到上海,曾先後與趙瑞花、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戚雅仙等合作演出。徐天紅在越劇電影《紅樓夢》中扮演的賈政,在《明月重圓夜》里扮演的老漁夫,在《西園記》里扮演的趙禮,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扮相瀟灑,擧止凝重,很有氣度。徐天紅還有一副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唱腔激越高亢,頓挫有致,頗有獨到之處。

**

張桂鳳[1922-2012]

是越劇著名老生演員之一。張桂鳳的演唱受紹劇影響較大,她的唱腔剛健質樸、富於感情。她的戲路很廣,無論扮演正派、反派,都相當出色。張桂鳳創造的比較成功的藝術形象有:《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祝公遠,《金山戰鼓》中的韓世忠,《打金枝》里的唐王,《祥林嫂》里的衛老二。她還演過反串老旦的行當,如《西廂記》中的崔夫人和《江姐》中的雙鎗老太婆等。

**

吳小樓[1926-1998]

在越劇著名老生演員中有一位吳小樓。她的表演穩健大度,動作幹淨利落,嗓音特别寬厚洪亮、收放自如。她的咬字准確,噴口遒勁,演唱蒼勁持重,激昂舒展,富於激情。吳小樓塑造的《天國風雲》中的洪秀全和《打金枝》中的唐皇等藝術形象,也頗爲成功。

**


越劇十姐妹彩妝合影。自左至右:
。尹桂芳(飾申息)
。傅全香(飾戴贏)
。徐玉蘭(飾公子)
。竺水招(飾皇后綿薑)
。吳小樓(飾梁僖公)
。筱丹桂(飾宓妃)
。張桂鳳(飾首相黎瑟)
。袁雪芬(飾季娣)
。範瑞娟(飾鍾兜)
*筱丹桂[*去世]

**

人生百味@戲曲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結義金蘭〔九大姐〕


九大姐,是香港1960年代,九位〔二幫花旦〕上契結拜成金蘭姊妹女演員的稱號。當中成員包括:李香琴、任冰兒、朱日紅、金影憐、英麗梨、梁素琴、許卿卿、黎坤蓮和譚倩紅。



**

李香琴〔李瑞琴〕廣東順德

粵劇界出身,是香港著名電影及電視劇女演員。早年居於澳門,入讀勵群小學;從小愛好粵劇,16歲正式踏足舞台,曾有〔二幫王〕之稱。李香琴以扮演反派角色稱著,尤以奸妃、後母、情婦等形象最突出,與余麗珍的東宮娘娘形象分庭抗禮。由於她曾扮演西宮娘娘,而之後飾演的多是陰險角色,故有〔西宮琴〕的外號。第一部扮演反派角色的電影為1960年的《鴛鴦江遺恨》。其他著名作品包括:《漢武帝夢會衛夫人》1959年、《街市皇后》1964年、《九九九離奇三兇手》。

**

任冰兒〔細女姐〕廣東南海

粵劇名伶,乳名〔細女〕,行內人稱〔細女姐〕,其堂姐為粵劇紅伶任劍輝,夫婿為名伶石燕子。 在十一歲那年開始她從粵劇最低微的角色梅香做起,之後即按部就班升至〔二幫花旦〕。四十年代中期,加入任劍輝與陳艷儂的〔新聲粵劇團〕。1956年,任劍輝、白雪仙組成著名的〔仙鳳鳴劇團〕,任冰兒升為〔二幫花旦〕,首部演出劇目為《牡丹亭驚夢》,直至〔仙鳳鳴〕在1968年解散為止。1979年,她在其堂姐的遊說下加入〔雛鳳鳴劇團〕。於2012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1香港藝術發展獎〕之〔傑出藝術貢獻獎〕。

**

朱日紅〔〕廣東順德

粵語片電影演員及電影幕後工作者,是十大導中珠璣的妹妹。朱日紅退出幕前後轉任電影場記及副導演,被尊稱為〔場記王〕,暱稱〔八姐〕。她是〔新藝城〕的中堅分子,與麥嘉、黃百鳴、石天、許冠傑、洪金寶等合作無間。除電影外更先後任《南海十三郎》、《人間有情》、《聊齋新誌》等舞台劇的服裝統籌。她收山之作是杜國威執導的《Miss杜十娘》。1991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發專業精神獎。

**

金影憐〔金影蓮〕廣東廣州

孩童時代隨父母移民南洋,金影憐在1961年偶然來香港,戲劇化般進入了香港的粵劇及電影工作,她是活躍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粵劇二幫花旦及電影演員。從銀幕處女作《神蛇飛虎救正宮》1961年至電影息影作《摩登濟公》1965年,約演出70多齣電影。

**

英麗梨〔〕廣東新會

粵語電影演員,是紅線女的非正式弟子。英麗梨祖籍廣東新會,家中排行第十,人稱為「十姐」。14歲時隨姊姊英麗明入戲行,15歲已是劇團第三花旦。1950年代初跟任劍輝的弟弟任培結婚,1959年離異,後與子女移民加拿大的卡加利生活 。1956年加入仙鳳鳴劇團,由第一屆《紅樓夢》開始,到第七屆《西樓錯夢》止,她都參與演出。

**

梁素琴〔梁之素〕廣東南海

梁素琴,粵劇二幫花旦及香港電影女明星,有〔藝壇才女〕的美譽,她除了中國文學,琴、棋、書、畫都有一定技巧。 1938年「武狀元」陳錦棠自資組成「錦添花劇團」時代,梁素琴已拜他為師傅,學習花旦臺步及武打技能。從銀幕處女作《孟麗君》1949年至息影作《四鳳求凰》1969年,參演約60齣電影。

**

許卿卿〔〕

粵語電影演員及粵劇工作者,初隨薛覺先習藝,薛覺先病逝後轉拜余麗珍為師,一直追隨左右。許卿卿戲路甚廣,由二幫花旦到女丑,甚至反串丑生和武生都能勝任。

**

黎坤蓮〔〕英屬香港

粵語電影演員,自幼投身鄧肖蘭芳門下學習粵劇。黎坤蓮為于素秋的專用配音。由於于素秋不懂粵語,所有她的粵語電影均由黎坤蓮現場配音。1962年嫁曲藝名宿黃滔的胞弟,記者及攝影師黃鐵雄,育有兩子一女。1982年舉家移民溫哥華。

**

譚倩紅〔〕英屬香港

粵劇艷旦,她拜京劇名師粉菊花及吳惜衣的徒弟;因此是陳好逑的師姐。譚倩紅為〔花旦皇〕芳艷芬的副車,公認是勤力及易於相處。她由任劍輝小姐在1947年引薦進入粵劇行業香港電影風騷艷星,經周詩祿導演引薦接拍銀幕處女作《恨海芳魂》1953年。

**

紅豆子[魏筱靈]

紅線女的徒弟,藝名由馬師曾代擬,就讀於聖保祿小學及九龍總商會學校,是名校番書女,自小跟外婆居住,由姨母介紹,認識了紅線女入了戲行。早在第一屆[真善美劇團],林家聲就已經與紅豆子同台演出,不過那時各自都不留印象。

1954年,香港有大批演藝紅人回歸祖國,紅豆子也隨師父紅線女返穗,一邊演戲,一邊學藝。由於不習慣廣州的生活,於是隻身回港,轉跟袁小田習北派。因普慶戲院需要拆卸重建,而一向在戲院內練功的袁小田,亦帶同徒弟們一併轉往林家大廳,作為八和會館的臨時會址,而紅豆子便順理成章地成為林家常客。

林家聲很想知道在廣州學藝及練功的情形,常與紅豆子傾談,大家接觸多了,認識深了,他就發覺到這小妮子原來是很有見地的,最重要的還是大家對藝術都有著共同的見解及取向,於是在不知不覺間,愛情的苗兒就慢慢生長,1962年,事業如日方中的聲哥對外宣布結婚了。婚後紅豆子選擇棄影持家,為聲哥生了兩個兒子潤笙潤添。

2009年在加拿大因淋巴癌逝世。

**

[十大姐]



後左起:紅豆子、黎坤蓮、許卿卿、金影憐、英麗梨、任冰兒
前左起:李香琴、譚倩紅、朱日紅、梁素琴

十大姐,是香港1950年代未,有十位〔二幫花旦〕上契結拜成金蘭姊妹女演員的稱號。其後,因紅豆子出嫁,與林家聲結婚,要專心相夫教子而退出戲台前,所以[十大姐]就變成之後的[九大姐]。

**




**



**

人生百味@戲曲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結義金蘭〔八牡丹〕


數數〔八牡丹〕,1960年代演藝界潮流興結義。八牡丹成員皆為紅伶花旦,就算[于素秋]亦是平劇刀馬旦,惟獨[林鳳]一人乃出身邵氏之玉女明星,其年齡和最長的[余麗珍]相距有十七載,就算與排行第七的[南紅]比也相差六年。

。余麗珍(1923年.紫牡丹)余麗珍.民國廣東
。鄧碧雲(1924年.藍牡丹)鄧芍芙.廣東三水
。鳳凰女(1925年.紅牡丹)郭瑞貞.廣東三水
。羅艷卿(1929年.銀牡丹)羅大紅.廣東順德
。吳君麗(1930年.白牡丹)吳燕雲.廣東中山
。于素秋(1930年.黑牡丹)于小圓.民國上海
。南 紅(1934年.綠牡丹)蘇淑媚.廣東順德
。林 鳳(1940年.黃牡丹)馮淑嫣.廣東新會

**



余麗珍〔1923年-2004年3月4日〕,在英屬馬來聯邦出生,香港1950年代著名粵劇及電影演員,廣東人,基督教徒,13歲已投身粵劇界,以演〔刀馬旦〕稱著。20世紀50年代至離港赴加前居住在旺角的西洋菜街,其丈夫為編劇李少芸,育有兩子一女,長子為李潤生,么子李榮雄曾在1968年3月4日凌晨在西貢的井欄樹村,與兩位同學王志偉及簡尼一起穖翻車,嚴重受傷。

1947年開始拍電影,演出過《十奏嚴嵩》、《光緒皇夜祭珍妃》、《山東紮腳穆桂英》等粵語戲曲片,及神怪武俠戲曲片《無頭東宮生太子》上、下集、《無頭東宮救太子》、《飛頭公主雷電鬥飛龍》等。余麗珍飾演〔東宮娘娘〕,「東宮」本指皇太子所住之宮殿,「東宮娘娘」本指皇太子妃,但近代戲曲中卻是對皇后的稱呼,可能源自清末慈安太后稱「東太后」的形象更是深入民心。

余麗珍曾與鳳凰女(紅牡丹)、鄧碧雲(藍牡丹)、羅艷卿(銀牡丹)、吳君麗(白牡丹)、于素秋(黑牡丹)、南紅(綠牡丹)、林鳳(黃牡丹)等七位粵劇女演員結義金蘭,號稱「八牡丹」。余麗珍排行最長,外號「紫牡丹」。

1968年退出藝壇,移居加拿大的多倫多,2004年3月4日〔星期四〕 在多倫多的病院病逝,享年81歲。

**



鄧碧雲〔1924年9月27日-1991年3月25日〕,原名鄧芍芙,廣東三水人,13歲加入職業劇團,隨廖了了學習唱功、隨蕭蘭芳學習演戲。15歲獲升為正印花旦,擅演多類角色,又能反串文武生,她會說石岐話、順德話和四邑話,獲譽為「萬能旦后」。她後來加入太平劇團,抗日戰爭時期曾在澳門演出。後來回到廣州,加入「錦添花」劇團,與鄭碧影合稱「大細碧姐」。其時與雷維舟結婚並誕下一女名雷靄然。

轉到香港後鄧碧雲於1950年開始拍電影,大部分是喜劇。其中以刁蠻媳婦、傻大姐、順德「媽姐」之形象最深入民心。與同期之正印花旦鳳凰女、羅艷卿、余麗珍、吳君麗、于素秋、南紅、林鳳〔香港藝人〕合稱八牡丹,鄧為「藍牡丹」。至1967年,一共演出250部電影。

1968年鄧碧雲開始轉向電視發展,曾在麗的電視、佳藝電視、無綫電視演出,多數飾演母親的角色。其中在1980年代在無線電視劇《季節》飾演〔媽打〕mother諧音,〔媽打〕一角紅極一時,此後她參演的電影和廣告亦使用〔媽打〕的形象。她最後一次見面是參與亞洲電視的開心主流派做嘉賓。1991年3月25日因肺衰竭在香港病逝,享年66歲。

**



鳳凰女〔1925年-1992年12月1日〕,原名郭瑞貞,廣東三水人,港澳著名粵劇名伶。她自小愛好粵劇,13歲跟隨紫蘭女學藝。1939年升為正印花旦。香港淪陷期間,跟隨多個粵劇團在內地流浪並演出。香港重光後,加入了馬師曾的勝利劇團,並在各大劇團擔任二幫花旦。1954年,在大春秋劇團擔任正印花旦。

1950年至1968年,參演電影超過250部。退出舞台後,轉向主持電視節目。後來,與麥炳榮、梁醒波及譚蘭卿組成的大龍鳳劇團並擔任正印花旦,並與林家聲、陳好逑等名伶合作,成為粵劇班霸。1960年代,《鳳閣恩仇未了情》、《百戰榮歸迎彩鳳》、《花木蘭》都是鳳凰女的佳作。在《鳳閣恩仇未了情》劇目中,鳳凰女飾演入質金國的大宋紅鸞郡主,帶出連串錯摸的喜劇處境,梁醒波、譚蘭卿的諧趣演出,更使全片絕無冷場。後來,她自組鳳凰劇團,亦曾與麥炳榮另組鳳求凰劇團。鳳凰女曾與鄧碧雲、羅艷卿、余麗珍、吳君麗等7位粵劇女演員結義金蘭,號稱「八牡丹」,鳳為「紅牡丹」;她的徒兒有高麗和彩鸞鳳等。

1978年獲中國國民黨海工會及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頒發海宣勳章及獎狀,表揚其對粵劇之貢獻及反共政治立場。80年代,鳳凰女與寶人和劇團,於百麗殿演出後漸漸淡出粵劇界。丈夫林桂廉是位記者,於1967年因癌病去世。1992年,於美國逝世,以其首本名劇《鳳閣恩仇未了情》的紅鸞郡主戲裝入殮,享年67歲。 育有一女。

**



羅艷卿〔1929年-〕,原名羅大紅,廣東順德人,為20世紀40年代香港粵劇名伶及粵語片紅星,是余麗珍及薛覺先的徒弟。1953年6月7日星期日嫁與名伶何非凡,當晚在石塘嘴萬國酒家設宴,吸引大批香港市民圍觀。但期後於1957年5月離異。 曾組織過艷堂皇劇團及千紅劇團,並拍攝電影,多與紅線女、馬師曾、文覺非、新馬師曾、羅劍郎、何非凡、任劍輝合作,經典作品包括《醉打金枝》、《四郎探母》、《雙龍丹鳳霸王都》、《燕歸人未歸》、《刁蠻公主戇駙馬》、《乞米養狀元》、《劉金定斬四門》、《樊梨花》、《十兄弟》、《璇宮艷史》及《夜光杯》等。

1978年先在麗的電視演出該台首套長篇劇《追族》,年中再在佳藝電視拍攝劇集《名流情史》。1986年與吳仟峰、任冰兒、阮兆輝等完成金龍劇團演出後,短暫休息三年。1989年與羅家英組成春秋劇團,於香港大會堂演出。1990年再與羅家寶組成寶艷紅劇團,間有演出,至九十年代中期始淡出舞台。

羅艷卿曾與鄧碧雲、鳳凰女、吳君麗、余麗珍等七位粵劇女演員結義金蘭,號稱〔八牡丹〕,羅為其中之「銀牡丹」。

**



吳君麗〔1933年1月29日-〕,廣東中山小欖人,原名為吳燕雲,是1960年代香港粵語片演員及粵劇花旦。曾與鄧碧雲、鳳凰女、羅艷卿、余麗珍、林鳳、于素秋、南紅結義金蘭,號稱「八牡丹」」,於為其中的「白牡丹」。早年居住上海,就讀中信學校。中國抗日戰爭後,隨母親到香港定居。曾從尹自重學習粵曲。後加入陳非儂所辦的香江粵劇學院,成為陳非儂的「入室弟子」,有「玉喉艷旦」之譽。擅演青衣及刀馬旦,曾參與120部電影,包括粵劇電影及時裝電影。

1962年成立「新麗聲影業公司」,直接參與電影拍攝工作。1970年代至1980年代,參與林家聲的「頌新聲劇團」。1987年至1993年間,與陳劍聲、新海泉組織「新麗聲粵劇團」,並參與粵劇演出。1991年於新加坡舉辦個人演唱會《吳君麗獅城會知音》,其後甚少演出。

2004年吳君麗將3,000項服飾、戲箱、道具,以及劇本、宣傳刊物、照片等捐贈予香港文化博物館。2008年,簽約無綫電視拍攝處境劇《畢打自己人》,2009年因只與無綫電視簽下一年合約而離開劇組。

**



于素秋〔1930年7月9日-〕,原名于小圓,上海人。為1950年代、1960年代香港著名電影明星。父親是著名京劇名武生于占元,由於出身自京劇世家,自小開始學戲,擅打北派,是有名的京劇〔刀馬旦〕,也是成龍、洪金寶等人的大師姐和韓英傑小姨。

于素秋14歲踏台板,18歲開始從影,曾主演超過400部影片,當中有170多部是武俠片,是香港早期著名的武俠女星。作品包括粵語武俠片經典《如來神掌》,更與男主角曹達華傳出緋聞,被當時認定為最佳的螢幕情侶。因于素秋的廣東話外省口音比較重,說起對白時不大流暢,所以她的粵語電影大多均由黎坤蓮現場代為配音。

于素秋曾與鄧碧雲、羅艷卿、余麗珍、吳君麗、鳳凰女、南紅、林鳳等7位粵劇女演員結義金蘭,號稱〔八牡丹〕,于素秋為其中的「黑牡丹」。1966年2月她與粵劇名伶麥炳榮於香港希爾頓酒店舉行婚禮,婚後息影。

**



南紅〔1935年-〕,原名蘇淑媚,廣東順德人,1950、60年代香港著名粵劇演員、粵語電影演員、歌手,至七十年代成為電視劇演員。南紅乃30年代廣東省廣州著名歌唱家及演員陳剪娜(陳翦娜)之女,經母親引薦之下,拜紅線女為師學戲,並讓師父為她改了〔南紅〕為藝名;另外她又隨王粵生學習粵曲唱腔。

50年代她開始拍攝電影,60年已為電影紅星,同期曾與羽佳合組慶紅佳劇團演出。她所拍的戲曲電影只有10餘部,較著名的除了1964年的《十二欄杆十二釵》外﹐也有1968年夥拍陳寶珠的《再世紅梅記》,其餘百多部以時裝片居多。踏入70年代中期,曾加盟電視台演出劇集。早年拜師紅線女,多數夥拍羽佳,以「慶紅佳」的班牌做大戲,也追隨紅線女參演電影。後來在1962年合組玫瑰電影公司,並於1967年與知名導演兼演員楚原結婚。

南紅也曾為電影獻唱插曲,如女殺手的插曲《荳蔻春心》及《情花朵朵開》、《牆頭馬上-纖情》、《半掩琵琶弄鶯喉》、《蔓莉,親愛的蔓莉》的《癡女情》、《燈塔行屍》的《歸心似箭》、《田園曲》的《風月無邊》、《情種》的《誤種情花》、《少女情》的《杜鵑紅》、《假妻》的《練舞曲》、《浪子癡情》的《四季想郎》、《孽海遺恨》的《永遠想著你》等等。與同期之正印花旦鳳凰女、鄧碧雲、羅艷卿、余麗珍、吳君麗、于素秋、林鳳合稱八牡丹,南紅為其中之綠牡丹。

南紅曾一度加入麗的電視,七十年代中期轉投無線,至1994年左右又回到亞洲電視。她在電視生涯主要飾演賢妻良母,如《網中人》中的唐少梅、《京華春夢》中的賀母、《播音人》中的陳彩霞等。

**



林鳳〔1940年-1976年8月28日〕,原名馮淑嫣,廣東新會人,為香港1960年代電影明星,十六歲考入邵氏公司粵語片組演員訓練班,演出的首部電影是《玉女春情》,一片成名,之後和張英才演出《街市皇后》, 將演藝事業推向高峰。

林鳳號稱〔銀壇玉女〕,是當代香港最受歡迎的女演員。曾與鄧碧雲、鳳凰女、羅艷卿、余麗珍、吳君麗、南紅、于素秋等7位粵劇女演員結義金蘭,號稱「八牡丹」,林為「黃牡丹」。

1967年嫁予周啟邦夫人譚月清的哥哥譚永成後息影,並誕下一兒子,1976年8月28日於渣甸山谷柏道寓所因服食過量安眠藥逝世,終年36歲。她的自殺,一說和婚姻生活不快樂與身體發胖減肥無效有關。

**



**



**

人生百味@戲曲

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崑劇。牡丹亭[還魂記]片段



《牡丹亭》,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創作於1598年,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玉茗堂四夢」,又稱「臨川四夢」。

《牡丹亭》描寫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獨生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

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發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片段:Suzhou Kun Opera House

**



崑曲,發源自元末明初,發源地為蘇州府崑山縣(蘇州崑山)。崑曲是流傳於蘇州、上海、無錫一帶的曲唱藝術體系,糅合了唱唸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崑劇素有[百戲之母]的雅稱,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唸語音為[中州韻],北曲遵[中原],南曲遵[洪武]。

明朝嘉靖到清朝乾隆年間,前後兩百多年為崑曲全盛時代,崑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此後花部興起,以崑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台,然薪盡火傳,其聲腔和表演藝術深刻的影響了後來劇種。



崑曲以[生、旦、淨、末、丑、外、貼]七個家門為基礎,而生又分為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淨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

直到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崑曲腳色行當,由[江湖十二腳色]更精細的分工,發展成為[二十家門]。

樂器方面,主要採用笛、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等。

崑腔劇本豐富,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舞台藝術以[摺子戲]為特色,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摺子戲。由於戰亂和政局動盪,藝隨人走,今天崑劇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

**

人生百味@戲曲

黄梅調。梁山伯與祝英台(訪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是一個口頭傳承的傳說故事,故事敘述梁山伯與祝英台悲劇性的愛情故事。

故事大岡



古代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又名[祝九妹],女扮男裝到杭州遊學,途中遇到會稽來的同學梁山伯,兩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又名[梁三伯]還是不知祝英台是女兒身。

後來祝英台中斷學業返回家鄉。梁山伯到上虞拜訪祝英台時,纔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紅妝,欲向祝家提親,此時祝英台已許配給馬文才。

之後梁山伯在鄞當縣令時,因過度鬱悶而去世了。祝英台出嫁時,經過梁山伯的墳墓,突然狂風大起,阻礙迎親隊伍的前進,祝英台下花轎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墳墓塌陷裂開,祝英台跳入墳中,其後墳中出現一對彩蝶,雙雙飛去。

**

訪英台(凌波)



梁山伯一心要把英台訪啊 英台訪啊
離了書房下山崗 下山崗 下山崗
訪英台上祝家莊 眼前全見舊時樣
回憶往事喜又狂 竟不知她是女紅妝

出了城 過了關 她說我為妻子把山下
她說那比目魚兒 兄弟一般樣
下了山 到池塘 她說鴛鴦兩個兩成雙
她心中早想配鸞凰

鳳凰山 鳳凰山 家有牡丹等我攀
河中鵝呀 河中鵝 我山伯真是個呆頭鵝

織女會牛郎 廟裡鳳求凰
塘中分男女呀 黃狗咬紅妝
一椿椿 一件件 椿椿件件猜不透
唉 我是個大笨牛 大笨牛

**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也是安徽的主要戲曲劇種,為安慶一帶的地方戲,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等地以及台灣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源於湖北省的黃梅縣,形成於安徽的安慶地區。時間約在清代中葉以後。是在歌舞小戲、民間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傳統的黃梅戲有兩類劇目,一類是歌舞小戲,腳色為一丑、一旦,劇目短小精悍,風趣滑稽。如《打豬草》、《夫妻觀燈》。一類為來自說唱的正本大戲,情節複雜,腳色眾多,如《梁山伯祝英台》等。

黃梅戲長期活動在農村,戲班多為半職業性質,人員很少,為「三打七唱」形式(三人操打鑼鼓,七人演唱)。直至1926年前後才進入城市演出,入城後的黃梅戲借鑒了京劇和其他劇種的表演技巧,藝術水平得以提高。

黃梅戲的重大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1953年成立了安徽省黃梅戲劇團,一大批知識分子充實了創作隊伍。在老藝人的合作下,他們對黃梅戲的傳統劇目和音樂進行了整理及改編。隨著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等一批優秀劇目被拍成電影,黃梅戲一躍而成為聞名全國的戲曲劇種,影響遍及香港、台灣和東南亞各國。

黃梅戲的表演樸實無華,唱腔委婉,語言通俗,便於學唱,因此它流傳的地域廣,觀眾多,是最受人們喜愛的地方劇種之一。

2006年黃梅戲入選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黃梅調。梁山伯與祝英台[訪英台]張國榮

**

人生百味@戲曲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唐伯虎點秋香[1957年]電影片段


故事講述江南四大才子之首解元[唐伯虎],邂逅華太師府豔婢[秋香],驚為天人,竟化名[華安]混入府中作書童接近秋香的愛情故事。



主演:任劍輝[唐伯虎。華安]
   白雪仙[秋香]
   歐陽儉[華武]
   梁醒波[米田共。華文]
   劉克宣[華太師]
   李寶瑩[二少奶]
   羅 蘭[大少奶]
   任冰兒[黑牡丹]
   馬笑英[華太夫人]
   檸 檬[祝枝山]
   關 仁[和尚]
   周 忠[周文彬]
   張 生[老師]
   丁 羽[華華平]
   黎 雯[韓媽]
   張作舟[黃伯]
   王 克[]

導演:馮志剛

**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直隸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吳中四才子]之一。在畫史上又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或[吳門四家]。



民間有很多關於唐伯虎的傳說,最為人熟悉的《三笑姻緣》及《唐伯虎點秋香》曾多次被改編成戲劇,以及拍成電視劇及電影,也宣傳、加深了唐伯虎在民間的形象。



唐寅出生於世商家庭,有一妹一弟,弟名[申],字[子重],父親[唐廣德],在蘇州吳趨里經營一家唐記酒店,家境只能算是小康。唐寅作品以山水畫、人物畫聞名於世,他創作的多幅春宮圖也為他個人添加了「風流才子」的名聲。



**

唐伯虎生平

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出生。

十六歲時[1486年],經初等考試後後即成為生員,但對求取功名一事並不熱衷。
十九歲時[1489年],娶徐氏,是[徐廷瑞]的次女。

廿四歲時[1494年],父親、妻子徐氏皆在年底病逝。隔年年初母親、妹妹又相繼撒手。

廿八歲時[1498年],參加弘治戊午年應天府(南京)鄉試,得第一名舉人,即[解元]。

廿九歲時[1499年],參加會試,唐寅與徐經(徐霞客高祖父)一同赴考。
二月底,[華昶]突然參奏,稱[程敏政]事先洩題給[徐經]、[唐寅],要求暫緩放榜。最終以「夤緣求進」之罪折抵贖金,最終唐寅堅辭不就。而同行的徐經則被派發浙江充吏役。從此,絕意仕途,後漫遊華中、江南諸山。

正德四年[1509年],在蘇州城北的宋人[章莊簡]廢園址上築室桃花塢,開始繪製大量作品,其人物畫多描寫古今仕女生活和歷史故事。

正德九年[1514年],曾任江西南昌寧王朱宸濠幕賓,發現寧王圖謀作亂,於是飲酒狎妓、裝瘋裸露,逼得寧王放他回蘇州。
第二任妻子,不詳。
第三任妻子,沈九娘。

嘉靖二年[1524年],十二月初二去世,葬在桃花塢北,身後僅遺一女。



**

人生百味@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