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崑劇。牡丹亭[還魂記]片段



《牡丹亭》,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創作於1598年,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玉茗堂四夢」,又稱「臨川四夢」。

《牡丹亭》描寫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獨生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

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發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片段:Suzhou Kun Opera House

**



崑曲,發源自元末明初,發源地為蘇州府崑山縣(蘇州崑山)。崑曲是流傳於蘇州、上海、無錫一帶的曲唱藝術體系,糅合了唱唸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崑劇素有[百戲之母]的雅稱,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唸語音為[中州韻],北曲遵[中原],南曲遵[洪武]。

明朝嘉靖到清朝乾隆年間,前後兩百多年為崑曲全盛時代,崑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此後花部興起,以崑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台,然薪盡火傳,其聲腔和表演藝術深刻的影響了後來劇種。



崑曲以[生、旦、淨、末、丑、外、貼]七個家門為基礎,而生又分為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淨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

直到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崑曲腳色行當,由[江湖十二腳色]更精細的分工,發展成為[二十家門]。

樂器方面,主要採用笛、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等。

崑腔劇本豐富,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舞台藝術以[摺子戲]為特色,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摺子戲。由於戰亂和政局動盪,藝隨人走,今天崑劇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

**

人生百味@戲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