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粵劇歷史源流與文化遺產


粵劇,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表演藝術之一。因使用粵語演出,故名。據考證,粵劇已經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吸收了各種民間技藝的養分,以唱、做、唸、打的手段,來表現戲劇內容。近百年來,粵劇也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舞台表演的手段方面吸收電影、話劇等姊妹藝術的成分,使粵劇形成了既能保持中國優秀的演劇傳統,又能自我更新的特點。

粵劇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將粵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令這門藝術獲得國際的認可,把這瀕臨式微的藝術重新注入生氣,讓大眾關注它的藝術意義。這不但喚起各界保養這門藝術的決心,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投身這表演行業。
表演藝術內涵



在舞台上運用唱、做、唸、打的形式及相關藝術手段表演故事情節,粵劇的音樂唱腔具有抒情、婉轉華美的獨特韻味,舞台表演和題材內容兼具極其鮮明的嶺南地域特色。廣府民系群落所使用的粵語,是粵劇區別於其他地方戲曲劇種的基本要素。粵劇既有「熱情如火、纏綿悱惻」的表演特點,又具「慷慨高歌、淺斟低唱」的藝術魅力。粵劇有着火爆激烈的南派武打場面,展現粵劇武功功架,又有哀怨動人的生旦戲,把粵劇唱腔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粵劇文化的演變



粵劇繼承了中國悠久的演劇傳統
可以說,如果沒有起於中國北方的宋元雜劇和江浙的南戲傳奇,粵劇的發展可能會是另一條路。從演劇形式到音樂模式直接脫胎於崑弋諸腔,到表演體系和戲班組織結構學習京班傳統,這都可以看出,粵劇是中國戲曲劇種一個重要分支,直到今日,粵劇仍和中國的其他戲曲劇種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粵劇採用獨特的粵語演唱
在1930年代前後,粵劇演出的語言基本成形,雖然仍保留有個別的官話辭彙,但白話──廣州粵語,已經作為演唱、唸白的主要語言,延續至今。粵語俗稱廣東話、廣州話、廣府話、白話等,為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複雜、保留古音特點和詞語較多的一種方言,通行於嶺南境內,但以廣州為中心。由粵語構成的其他文化景觀也很豐富多彩,充滿地方特色。以粵語演唱的粵劇唱腔既能慷慨激昂,也能哀怨悲歎,很有表現力和感染力,風行兩廣、港澳、東南亞和歐美華人社會。
粵劇與嶺南文化各個藝術門類之間的關聯深遠
廣東音樂的促進與粵劇音樂的形成有着重要關係。用粵語演唱的小曲活潑、婉轉、悠揚,深受大眾喜愛,對粵劇唱腔特別是粵曲的演唱影響較大。珠江三角洲木魚、鹹水歌、粵謳、南音、龍舟等民間演唱形式也充滿了地方情調、雅俗共賞,充分顯示粵語構築的文化景觀擁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這其中,粵劇作為最具有文化傳統的代表性藝術形式,對本地的其他演唱藝術形式兼收並蓄。
不同地區的粵劇發展




粵劇雖然在廣東地區一帶興起流行,但其實這門藝術的普及之處,遠至世界角落。廣東可以說是粵劇的「大本營」,根深蒂固地繁衍下去,而廣西其實也是粵劇流行的區域之一,是最受當地民眾歡迎的地方劇種之一,約有數以百計的業餘粵劇團運作。
香港及澳門則是粵劇最繁盛的地區,劇團已開始採用公司運作模式經營,大型劇團相繼陸續出現,令粵劇得以發展及革新。另外,海外凡是有廣府籍華僑聚居的地區,就有粵劇演出。像在東南亞一帶,18世紀80年代,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都有粵劇演出。這些都說明粵劇作為文化紐帶,對華人吸收文化傳統、學習歷史文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傳承與保護




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員,粵劇的傳承與延續都是極受關注的問題。首先是這種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亦同樣受着時間巨輪及潮流所威脅,隨着老一輩的粵劇藝人一個個離世,年輕一族對這種藝術的前景未看好,因此願意學習的人不多,他們的冷淡對待,為傳承帶來了隱憂;其次是觀眾年齡老化,令觀眾斷層。當一門傳統藝術缺乏觀眾支持,從業員的前景不明,生計也受到影響之時,當局確實是要加以保護,讓這傳統藝術得以延續下去,生生不息。
製作:劉禎、毛小雨
人生百味@戲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